mirror of
https://github.com/ryan4yin/nixos-and-flakes-book.git
synced 2024-11-25 17:43:09 +01:00
3.3 KiB
3.3 KiB
NixOS 的其他实用技巧
使用 Git 管理 NixOS 配置
NixOS 的配置文件是纯文本,因此跟普通的 dotfiles 一样可以使用 Git 管理。
此外 Nix Flakes 配置也不一定需要放在 /etc/nixos
目录下,可以放在任意目录下,只要在部署时指定正确的路径即可。
我们在前面第 3 小节的代码注释中有说明过,可以通过
sudo nixos-rebuild switch --flake .#xxx
的--flake
参数指定 Flakes 配置的文件夹路径,并通过#
后面的值来指定使用的 outputs 名称。
比如我的使用方式是将 Nix Flakes 配置放在 ~/nixos-config
目录下,然后在 /etc/nixos
目录下创建一个软链接:
sudo mv /etc/nixos /etc/nixos.bak # 备份原来的配置
sudo ln -s ~/nixos-config/ /etc/nixos
然后就可以在 ~/nixos-config
目录下使用 Git 管理配置了,配置使用普通的用户级别权限即可,不要求 owner 为 root.
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删除掉 /etc/nixos
,并在每次部署时指定配置文件路径:
sudo mv /etc/nixos /etc/nixos.bak # 备份原来的配置
cd ~/nixos-config
# 通过 --flake .#nixos-test 参数指定使用当前文件夹的 flake.nix,
# 使用的 nixosConfiguraitons 名称为 nixos-test
sudo nixos-rebuild switch --flake .#nixos-test
两种方式都可以,看个人喜好。搞定之后,系统的回滚也变得非常简单,只需要切换到上一个 commit 即可:
cd ~/nixos-config
# 回滚到上一个 commit
git checkout HEAD^1
# 部署
sudo nixos-rebuild switch --flake .#nixos-test
Git 的更多操作这里就不介绍了,总之一般情况下的回滚都能直接通过 Git 完成,只在系统完全崩溃的情况下,才需要通过重启进入 grub,从上一个历史版本启动系统。
查看与清理历史数据
如前所述,NixOS 的每次部署都会生成一个新的版本,所有版本都会被添加到系统启动项中,除了重启电脑外,我们也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查询当前可用的所有历史版本:
nix profile history --profile /nix/var/nix/profiles/system
以及清理历史版本释放存储空间的命令:
# 清理 7 天之前的所有历史版本
sudo nix profile wipe-history --older-than 7d --profile /nix/var/nix/profiles/system
# 清理历史版本并不会删除数据,还需要手动 gc 下
sudo nix store gc --debug
以及查看系统层面安装的所有软件包(这个貌似只能用 nix-env
):
nix-env -qa
节约存储空间
如下配置可以比较好的缩减 NixOS 的磁盘占用,可以考虑将它们添加到你的 NixOS 配置中:
{ lib, pkgs, ... }:
{
# ......
# do not need to keep too much generations
boot.loader.systemd-boot.configurationLimit = 10;
# boot.loader.grub.configurationLimit = 10;
# do garbage collection weekly to keep disk usage low
nix.gc = {
automatic = true;
dates = "weekly";
options = "--delete-older-than 1w";
};
# Optimise storage
# you can alse optimise the store manually via:
# nix-store --optimise
# https://nixos.org/manual/nix/stable/command-ref/conf-file.html#conf-auto-optimise-store
nix.settings.auto-optimise-store = true;
}